搜索

张杰三:挥毫泼墨纸上落,忘食忘忧亦忘年

作者: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4-29 20:22:12
——记百岁书法家张杰三

周晓方 
 
        人生百岁已很稀少,百年书法更是前无古人,吉尼斯世界记录认真记录下了这位老人的名字——中国青岛人张杰三。
 
         张杰三,名言俊,号野鹤,1910年2月生于青岛平度,五岁入私塾,习书法,诵《四书》《五经》,现依然精神矍铄,记忆超群,《朱子家训》诸典琅琅上口。
 
        张杰三自幼聪慧,十多岁时便能撰写对联拿到集市上出售,以贴补家用,那时的他已经显露出书法艺术天赋。
 
        张杰三一生历经磨难,人生坎坷。他在回忆自己成长过程时曾说过:“我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忠厚勤朴,经年忙忙碌碌,丰收之年,全家自给有余,歉收之年则要忍饥挨饿,糠菜半年粮。就是这样的家庭,父母供我读了17年的书。为了让我读书,还卖掉了二亩好田。”
 
        在读了17年书之后,张杰三在平度县城东关小学做过五年教师,给学生们教授国文、数学和书法知识。1937年冬,日本人入侵,他和一些爱国进步人士,冒着日机的轰炸示威游行,抗议日本人的野蛮行径,激扬同胞们的爱国抗日热情,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第二独立抗日游击大队。在队伍里,他发挥自己的专长,任文书,为队伍起草文稿,撰写抗日标语。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国内战争。时间不长,张杰三所在的国民党军队溃败,他辗转来到了青岛,经熟人介绍,到四方卫生所当上了一名事务员,后调入青岛传染病医院任事务主任,这是张杰三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1950年调到青岛市立医院任秘书。

        1972年,因为曾经参加过国民党军队这一历史问题,被打成反革命,从青岛被遣返回故乡平度窝铺河北村接受劳动改造。
 
        对于“半生秀才十年兵”的张杰三来说,此前几乎没摸过农具,老来再去握锄头镢头,其情形可想而知。邻居和生产队的人见他为人实诚本分,又怜他一双拿笔杆子的手拿不得锄头、干不好农活,往往于暗中帮助他。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使他从中领悟到书法的许多真谛。7年时间里,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伏案习帖不辍,并于体力劳动中揣摩书法,锄头、扁担、烧火棍,就连扫大街的扫把都成为练习书法的工具,使其手下的书法继欧、柳、颜诸体之后,在魏碑、篆隶、甲骨及行草书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74年妻子去世后,张杰三更是穷困潦倒,孤独地面对着悲苦人生,孤灯书卷,文房四宝寄托着他的人生,书法更成为他此后唯一的追求。从春到秋,寒暑不移,风雨无间,写黄昏,写日月,写人生。
 
        在农村劳动的岁月里,他认真学习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法帖碑范,汲取养分,博采众长,为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笔下的欧体,方正端庄,平实稳健,法度严谨,用笔外柔内刚,肥瘦适度,点划形态颇有定准,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神气充腴;于颜字则沉稳厚重,端庄雄伟,“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写柳体则取其结字严谨,用笔刚利,体势清雄的精神,大气雄浑,用笔方圆并施,浑厚遒劲。
 
        行书纵于真,敛于草,是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常用的书体之一。70岁以后的张杰三基本上写行书。他曾经说,“一体能佳则不易,八分兼擅无人工”。他认为,70岁以后,自己已经摒弃了“质”的束缚,进入了自由书法的艺术王国,浓墨饱笔,率意挥洒,涉笔成趣,神融笔畅。
 
        张杰三博览群书,取长补短,在浩瀚的书海里,透过书法历史长河,不断汲取营养,对古今法帖碑刻融会贯通,“冶百家精华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沉雄博大,风流倜傥,达到了熟而后生,返璞归真的大化境地。他常常戏称自己的书法为“张体”,却谦恭有加,从不张扬。
 
        张杰三之行书大致可分两种,一种笔墨饱满,偃仰向背间笔意连绵,形体流畅飘逸,恣意奇宕,风流潇洒,游刃有余,如美人顾盼,风姿绰约,神采奕奕;一种稚拙淳朴,雄浑苍劲,用笔沉稳舒缓,不激不励,志气平和,颇具禅意,“若闲庭信步,从容不迫,神定气闲;若壮士击鼓,大气磅礴,伟岸凛然”。书法界中有人这样评价张杰三的行书:“严谨中带有率真,纵横间不失法度”,其笔法风格“更多地吸收了黄庭坚的纵逸,米芾的率真,魏碑的厚重,王铎的笔走龙蛇、疏放不羁和于右仁书法中的纵横捭阖、恢宏大度之气”。
 
        少年文章绮丽华贵,老来书法平淡简约。此为自然之理,亦与书法绘画同理;法贵天真,文章以沉著痛快为最。80岁后,张杰三的书法已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

        妻子舍他而去后,连一顿家常便饭都不会做的他,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生计所迫,好歹学会了两样简单的吃饭本领:煮地瓜和烀玉米饼子。此后,在长达6年的日子里,他基本上依赖地瓜、地瓜干和玉米饼子为食,假若能吃上一顿面条,就是莫大的口福了。长时间单一的饮食,使他厌食玉米饼子,后来的每顿饭剩下的就只有地瓜或地瓜干了。邻居们见他日子过得艰难,偶尔相助或送给他一顿别样饭菜,他便有了过大年的享乐。
 
        时光匆匆。然而对于一个身处农村且不会农活,又身无长物的文人来说,可谓度日如年。终于到了1980年,一天,张杰三偶然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为“文革”中被打倒或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人员落实政策的消息,一时,大喜过望,便揣着那张旧报纸赶回青岛市立医院打探情况。院领导听了他的诉求,撂下一句话,“你的问题不用找了,也就这个样子了”,将满心希望的张杰三再一次打入无底深渊。此时,农村回不去,而原单位又不收,连一个栖身之处都没有。万般无奈,他找到一个厕所暂时栖身。此间,一个学生知道了老师的窘况,找到了某单位的一个传达室让老师安身,方才解了其栖身之窘困。
 
        民革青岛市委了解到张杰三的情况后,一度将解决张杰三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当时主持工作的陈启龄副主委更是多方奔走,终于在1986年为其落实了政策。时至今日,张杰三仍念念不忘说:“我是跟着民革沾的光啊,我永远也忘不了在我艰难困苦中,给我希望和帮助过我的人”。
 
        “无人与语何须怜,艺苑优游幸福天。挥毫泼墨纸上落,忘食忘忧亦忘年”,这便是张杰三一生的真实写照。用张杰三自己的话说:如果不写字,我就没法活。书法使他乐观,书法使他忘情,书法亦使他长寿。
 
        张杰三为人和蔼慈善,情感坚贞,心胸豁达,乐于解人。他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无过高的欲望和要求,在家人面前,他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位胸襟坦荡的长者。他一生坎坷,却甘于寂寞,这在当今追逐名利,心笔浮躁的书法界,实在难能可贵。
 
        2002年,《张杰三书法集》问世。他在这本集册中说了自己要说的话,也为自己的书法一生做了一个简短的小结。
 
我的话:
        四岁时,祖父行霖公(字雨亭)教朱子治家格言、古乐府、唐诗、礼记等。父正焯,母纪氏务农为生,勤俭节约,供我读书十七年。我自幼爱好书法,求学时期,专写欧、柳、颜。中年见贴广泛,临摹亦多,行、草、篆、隶、甲骨,皆研习。但总不敢示人。对王觉斯、何绍基、于右仁、康有为等名家法帖墨迹,也临过较长时间。七十岁后,任意而为,专写行草,生平九十余年,全是干的写字工作,临池挥毫,从未间断,学书时间不短,作品总不满意,感到艺术之难能可贵。这本书法集只是雪泥鸿爪,敝帚不堪自珍。
        但书法是我的精神支柱,生命活力,使我有所作为,有所学,有所乐。我若不好书法,不会活到今日,字总写的不佳,我也无愧无悔。
                    ——张杰三
 
        坎坷,贫困,知足,无欲;写到古稀,写到耄耋,写到百年。天下谁人与之比衡!

        无欲则寿。
 
(文章来源:周晓方的博客)
 


首页   |  关于美术馆  |  艺术家  |  书画名作  |  展览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电话:13906398808  13954221152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1号乙-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22 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635号-2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