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奎
曾先国先生的画名鹊起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当时中国山水画坛的优秀画家之一。我早闻他的大名并由衷地欣赏他的绘画艺术,只要得知有他的画展或是新画册出版,我总是十分愉快地前往参观或购藏。观好画,读好书,犹浇琼浆,灌醴泉,亦人生一大快事耳!
品味曾先国先生的山水画作品,给我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他的画始终处在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尤其是他二000年以后的作品,这种变化似乎更为明显一些。当然,我所说的这种变化并非是疾风骤雨式的,而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它是在保持画家原有风格与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番有针对性的修正与强化,即弃其所当弃,扬其所当扬,以期使其笔墨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出画家个人的心绪意象与胸襟怀抱,使画面更能彰显传统绘画的时代精神以及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显然,曾先国先生的这一“变化”是成功的,因此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画界和收藏界更加广泛的关注与期待。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位成熟的、有思想深度与广度的艺术家,其无论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中还是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都不会仅仅满足于对现存事物既定的秩序和关系的认可,而总是力求从这种既定的秩序和关系中突破并挣脱出来,从而发现一个崭新的审美世界和艺术天地。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那样: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具有一副“明亮的世界眼”,“原来或是现在罕有满足他们的可能,这又是因为现在不能填满他们的意识,就是这一点常使他们作无休止地追求,不停地寻找更新的、更有观察价值的对象。”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风格成熟、面目自具且早已被国内画界广泛认可的著名画家,曾先国先生是相当有胆识和远见的。
关闭思绪的闸门,将目光投向曾先国先生的作品上面。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的是较为注重现实山水的形与理、情与景的表达,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则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自然山水的“言外之旨”与“象外之味”;如果说他的前期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亲切熟悉、爽键直朴、秀挺滋润的、具有中国北方特征的故园牧歌式的自然山水景象,那么他近期的作品则是经过“心化”了的,并呈现出一派“蓊郁滋润,博大浑厚”(刘羲林语)的山水气象!显然。这是画家在经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以及在认真回溯传统和审视现当代绘画过程中,熔铸并萃取了古今南北各家之长所致。
明代大家董其昌总结前人的一些说法与观点,首倡“南北分宗”之说,这种因拘囿于世俗流派且不能自拔的偏颇做法。最终无可避免地造成了清代画坛大面积的沉寂与没落,甚至连当时主流画派“四王”之一的王翚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嗟乎!画道至今衰矣!”回望中国画史,可说是流风迭变,门派层出。且不说能够承接衣钵发扬光大了,即使能够支撑局面并延续下来的画派竟一个也没有!这一现象实在是令人痛心,发人深思。相反的,我们所看到的情形却是:只有那些能够胸怀天下四方,以天地造化为师,以心为师;不拘牵于一方之见,且能广泛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画家,才能够在历史的画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名字!曾先国先生游心于斯,神会于此,他近期的一些山水作品便很好地体现出这种智识,诸如《苍林叠嶂》、《山色空蒙雨亦奇》、《溪山胜景图》等等。这些作品形式恢弘廓远,境界苍茫浑厚,笔力墨气俱到,精神气韵俱足。其画中恣意张扬着北方山水的奇杰雄厚,又满含着南方山水的蕴藉萦纡。这是一些现实与浪漫相接,自然与心灵相和,心象与物象相融的具有真正“艺术性”的山水作品。面对着这样的作品,我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曾先国先生诚得天地山川之正气也!
以上是我在长期揣摩品味曾先国先生大量作品之后所得出的一些个人的、不成系统的看法与观点,它当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读”,这就像是一群嗜酒者去品尝一坛陈年老酒,每个人都能说出他所感觉到的味道,而这坛老酒的“原来味道”仍自有自具!
佛家有言:迷者我度,悟者自度。禅宗祖师慧能也曾:“自修自度,名为真度。”据此我相信:以曾先国先生的学养根基与胆识器量,以及他对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刻省悟,他一定会“自度”到一个霞光灿烂更无碍绊的艺术王国中去!
(转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