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山水画家大土三阳其人其画
邱春林
“大土三阳”是一个既陌生又有些怪异的画家名号,美术界内几乎看不到他的作品和他本人活动的身影。然而他应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画坛上突然出现的一匹极具实力的黑马。此前,他的作品仅在小范围内展现,获得极高评价。随着他的艺术作品逐步问世,其画境和画格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激赏。
大土三阳本名李晓辉,1955年生于江苏省泰兴市,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先后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上大学之前十数年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也铸造了他刚强、自信、独立思想的品格。他比一般人幸运的是能最终接受到严格的艺术专业训练,使他日后的艺术追求有较高的起点。二十余年来,他旦夕治学、画画,以书画陶冶身心,以书画抒写胸臆,更以书画溯源求道。
面对大土三阳的画作,一切先入为主的存疑都烟消云散。他的艺术水平之高令人瞬间心生敬意。他是勤奋的,仅近年时间里,成功完成的大画就有上百幅,层层叠叠的废稿铺了画室一地。在他的画室里,随手都能触到翻开的诗文图册,墙上、地上、桌上随时都能见到墨迹未干的画作,他还养成了随时记录治学心得的习惯。
画之神妙,本不能以即刻求之,而是长期研习所得。大土三阳尤重视治学,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诸家诸派的特点如数家珍。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传承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必须全面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否则,绘画则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谈何建树。虽说他画中墨色的枯涩浓淡有黄宾虹的影子,一些流利的线条吸收了齐白石的手法。但总体看,他没有拘泥于一家一派,其绘画风格有自己的面目。他最反对学谁像谁。他说:“一个成功的画家应以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为师,但凡只学谁的人都不会成功。齐白石、傅抱石、吴昌硕、黄宾虹、陆俨少之所以为一流画家,首先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傅抱石作品的文化内涵要比李可染的高一筹,齐白石的艺术不是雅俗共赏,而是大雅不俗。”
大土三阳喜欢画大画,不只是作品的尺幅大,关键是气象大。当今的国画家画大画者众,有的是为方便于展览馆中陈列,采用板刷加泼墨和拼贴的方式,这样制作再大的画也不难。大土三阳采用的则是传统的笔墨语言,中锋线条加积墨法,难度自然要大得多。然而,他的画作元气充沛,虚实相生,整体感强。他视笔墨世界为一独立的生命体,对纸上生命怀着敬畏之心。他认为,如是一幅好画,每一局部甚至十公分大小切下来都很耐看,都有很强的生命气息,有神韵天然之致。
大土三阳擅长写意山水画,走的是宋元之后中国画发展的主流道路。写意画讲究用点、用线造型和表现,能以近似抽象的方式反映自然对象的质感和动势,在这里点、线是画家个性和水平的依归。在点、线乃至面的律动和水墨的铺陈中,大土三阳的画作成就了一种博大雄浑、高古豪迈的气象。其画充满了运动的美感,山在动,水在动,云在动,每一根树枝都在动,一切都被艺术家传写甚至赋予了艺术的生命。艺术的本质就是为生命赋形,为情赋形,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画家都能领会和做到,很多人笔下的事物徒有漂亮、规整的外形,却没有内在的生命,因而难以达到动人的效果。明人李开先《中麓画品》针对用线问题提出“画有四病”:一曰僵,笔法无度,不能运转;二曰枯,笔如瘁竹槁木,余烬败秭;三曰浊,如油帽垢衣,昏镜浑水;四曰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大土三阳的画,笔法纵横有神气;笔法含滋蕴彩有生气;中锋运笔、乍徐还疾有刚气;加之快慢急徐、轻重拙巧,笔法变幻多端,佳构自然涌现。
古人云: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这亦成为大土三阳画作的基本准则。他对墨韵有很强的把握能力,渲染处有层次,留白处有枯笔,虚实相生的墨色统一了多变的笔法,使人觉得神采异样。他的点笔破墨、积墨法出自李成、郭熙、米芾、徐渭、石涛、齐白石、黄宾虹诸家,点线有关照映衬,结构点拂有疏密谐和,空旷处笔不工心工,笔不周意周,有气韵天成之致。
简 介
大土三阳,字孝回,号大土三阳。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
大土三阳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专业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作研究,足迹遍及名山大川。积学经年,画风旷达超逸,笔墨浑厚苍古,境界高远深邃,诗文学养深厚,是当代诗书画均达颇高造诣的学者型山水画家。
2005年总结概括提出中国画笔墨“五韵”学术主张,2011年提出中国山水画必须重视苦练基本功,通过精确笔墨描述物象而求中国山水画神元之境的表现,即重在精神境界、格调气息的表达。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独特的个人面貌,为国内外众多政府机构及个人收藏,并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国礼赠送予外国国家元首收藏,2012年被评誉为“中国当代十大家”之一。著有《五代宋元中国山水画论》、《中国画之笔墨五韵》、《砚边随录》、《论中国山水的传承和发展》等著作及论文,出版个人画集多部。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湖南省简牍美术馆、西安亮宝楼美术馆、淄博开元美术馆、潍坊集文斋美术馆、青州书画城美术馆等地多次成功举办大型个人展览及理论研讨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联展并获得奖项。
(文章源自:《美术》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