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值得崇敬的人

作者: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4-30 17:16:27
   1989年11月4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一个残疾人的画展轰动了社会,轰动了画坛。吴作人、李可染、刘开渠、董寿平、黄胄、沈鹏、张仃、白雪石、邓朴方等二十余位名家纷纷为他题词或撰写文章,高度赞扬他“躯残志大,竟成艺才”。这位奇特的残疾画家就是当时的辽宁省锦州市画家张惠斌。

  一晃,距上次轰动一时的画展已经过去了十六年,北京的不少人还在惦记着他,不知他如今怎样了?身体可好?还在画画吗?近日,他举家从广州回到了十多年来深深眷恋着的北京,复出后的首次个人画展也将于2005年6月25日在位于玉泉路鲁谷东口玉都雅风工美大楼的逸艺斋美术展厅隆重开幕,届时,关心他的师长、朋友和观众们将齐聚一堂,再睹残疾画家张惠斌不减当年的艺术风姿。 

  《眼睛》,一举折桂

  1978年,“全国残疾人艺术展”在北京开幕,主持人突然宣布:“今天的开幕式我们将采取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请本次艺术展金奖获得者张惠斌来为画展开幕剪彩!”话音刚落,掌声四起,只见一位拖着残腿、行动困难的“小个子男人”羞怯地走到众人面前,用因激动而略微颤抖的手剪断了红绸带……

  张惠斌参展的作品是中国画《眼睛》,它以积极新颖的现代题材和精湛秀雅的绘画技巧征服了所有的评委。他在解释作品创意时说:“上海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思索。说的是交警见一位盲人老大爷过马路,连忙从岗台上走下来,搀扶他安全通过,受到在场司机们的赞扬。我想试图画一幅表现社会关爱残疾人的作品。经过缜密构思和精心描绘,这幅题为《眼睛》的国画作品诞生了。画面上是女交警搀扶着一位上年纪的盲人过马路,路口的红灯亮了,所有车辆都停了下来,我想,那个亮起的红灯,就是那位盲人的‘眼睛’。”时任评委的老画家黄均对此给予鼓励,并建议他搞个人画展。

  建议是好的,但他清楚,一个外地残疾人,一没熟人,二没路子,要想在中国美术馆这样的艺术圣殿搞个人画展,谈何容易!犹豫再三,他还是禁不住“诱惑”,鼓起勇气敲开了美术馆办公室的大门,一位副馆长接待了他。在看了令他震撼的作品之后表示:“我们一定给你办画展,但是需要你回到锦州去筹集经费。”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亲自给锦州市委书记写信,称“张惠斌是锦州市的骄傲,希望给他在北京办画展以帮助”。经费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手开始张罗开展事宜。

  刘勃舒院长亲自出面将张惠斌的作品请美协主席吴作人过目,吴作人看后表示赞赏,并且还为他题写了展名。张惠斌特登门拜访吴作人、萧淑芳夫妇。吴作人鼓励他说:“你就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没有错!”

  十六年前的轰动

  开幕当天,吴作人题写的“张惠斌中国画展”红底白字,赫然悬挂在中国美术馆西厅门楣上,400余人到场祝贺,场面空前火暴。一直陪同在侧的锦州市市长胡占山见状,以激动的口吻悄声地在张惠斌的耳畔说道:“惠斌呐,你感动了上帝喽!你看到了吗,这个场面有多轰动啊!”

  中残联主席邓朴方在闭幕前来到展会,对张惠斌说:“我是从昆明赶来的,下飞机没有回家,就直奔这里来了。”他题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对众人说:“张惠斌对残疾人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值得人们尊敬!”

  中书协主席沈鹏看过展览后,带着深深的情感撰写题为《充实为美》的文章:“一个12岁致残,身高不足一米三的画家,没有进过美术院校,没有名师传授,纯靠勤奋加上悟性,四十多年来画过油画、连环画、年画、版画、水彩画,还有大量速写,终于在中国画领域里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张惠斌在这个领域里追求多种题材与风格,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用心血灌溉一个色彩斑斓、瑰丽多姿的世界,这世界属于他本人,又充实了他本人,他的生命因此得到延伸,他和他的作品奉献给广大人们以爱,以美。”

  沈鹏先生还强调说:“我感悟到‘充实之为美’——古代哲人简练的语言中有着多么博大精深的内涵!谁能说身体残病的张惠斌不是充实的?谁能说身材有异常人的张惠斌不是美的?他的全部艺术与人格难道不足以表明他的充实与完美吗?”

  回想当年,是这些艺术界的老前辈和广大的观众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张惠斌无限唏嘘地感叹道:“现今,刘开渠、黄胄、吴作人、李可染、董寿平等老前辈已经离开了我们。我十分庆幸当年见到了他们,庆幸他们给予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十分地怀念他们!”

  残疾“成就”了他的事业

  张惠斌194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在他11岁时,一天,他和小朋友在材料堆上玩耍,突然,在一个胖女孩即将跌到堆下的一瞬间,他不顾一切地将她拉住,自己却一闪身重重地摔了下去,后重残至今。

  惠斌从小就喜欢画画,他说:“早先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画画,自从我瘫痪在床,有了充裕的时间,因此,我成功了;而他们却没有一个走上绘画之路。”不过,他也不无遗憾地说,正是因为不停地画画才严重地影响了身体的康复和发育。

  初始,父亲见儿子痴迷于绘画,就从图书馆借来前苏联著名画家的画册给他做参考,他曾不厌其烦地临摹苏里科夫、伊凡诺夫、列维坦和被称为色彩魔术师的谢洛夫等画家作品,掌握了一些人物和风景的绘画技巧之后,开始向报刊投稿,为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系列连环画本,如描写抗美援朝故事的《十八天》、根据电影脚本改编创作的《北斗》,儿童彩色连环画本《红玛瑙石》以及记述蒋家王朝覆灭的大型连环画本《王朝覆灭记》等。1969年后他被抽调到辽宁省军区画军事教材,依照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选题创作连环画和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他的年画《庆功大会之后》,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些,无疑使这位残疾画家在辽宁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不小的名气,他深感自慰,自己毕竟成为了一个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人。

  沈鹏特赋诗曰:男儿何必伟身躯?/君是人间千里驹。/幼小拯孤遭折骨,/半身含泪吐明珠。/翰墨滔滔天下塞,/有思南郭愧操竿。

  最终走上水墨之路

  1973年,张惠斌开始接触中国画,在准确地把握人物造型的基础上尝试用宣纸和水墨来表现人物,这对他来说,是探索,也是再学习。他巧妙地采用年画细腻的描绘手法,在生宣纸上追求水墨润泽的效果,以半工半写的方式将国画人物的开脸处理得更为自然、清新、美好,有别他人下笔有痕和粗糙呆板,将女性面部以及肢体的皮肤细腻白皙的质感表现出来,既非轻浮甜俗,又真实灵透,使观者有至善至美的直观感觉,叫人品味再三。他体会到,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细化地运用淡墨,而淡墨的表现力是国画中最难以掌握的,古人的“枯墨淡墨画山水”给了他点拨,使他认识到人物画单纯采用渴笔不行,必须枯淡融合,巧妙运用。现实中人物的脸并无线条,而表现于画面上则要注重线与色的协调统一,勾线时既要线条“毛”,着色后又要无生硬之感。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磨砺,最终中国画成为了他美术创作的主项——他找准了自己艺术的位置。

  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早就渴望以画笔来讴歌世间的美好,以此来弥补自身的缺憾。

  画展轰动之后,国内外的邀请、合作纷至沓来。1994年参加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被当地的企业家挽留常住他乡;1998年应邀到马来西亚办展……十六年后,他决定回到北京,这种感觉就如同他最终找到自己艺术的位置一样,他也最终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落脚点。

  张惠斌如是说:“我不超脱,也不媚俗。我寻求和人民大众相贴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点。我要尽力捕捉、发现人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然后加工成艺术作品再还给人民。因为我有表现不尽的自然美。”

 

(转自新浪博客)


首页   |  关于美术馆  |  艺术家  |  书画名作  |  展览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电话:13906398808  13954221152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1号乙-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22 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635号-2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