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古典山水风俗画的可贵探索

作者: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5-06 15:13:51
彭薇.陈平
 
        2004年8月10日,为纪念英年早逝,在中国画坛上卓有成就,在全国深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孙本长先生,由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文化局主办,天士力制药集团、天津美协、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孙本长绘画艺术与文化山水研讨会”在天士力制药集团现代中药园举行。孙本长在中国画坛上甘于寂寞、潜心创作、不断探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为艺术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永不满足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树立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面貌,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他的代表作《河原嫁女》一画三奖(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齐白石基金奖”、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大奖),被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先生称为“一代名图”。他的山水画被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定名为“文化山水”。来自京津的文化界领导、学者、美术评论家、知名画家参加了研讨会,他们在阐述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孙本长的绘画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孙本长的艺术创作对美术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为美术史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的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给艺术史学家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著名书画家王学仲、孙其峰、孙克纲、秦征等,纷纷为孙本长纪念活动题词纪念。在本次会议上,“孙本长文化山水研究会筹备组”宣布成立,邀请冯骥才先生为名誉会长,书画家王学仲、孙其峰、孙克纲、秦征为艺术顾问。该研究会是吸收国内外知名的美术评论家、学者、著名画家、生前好友自愿参加的民间学术社会团体组织,其宗旨是探讨孙本长先生一生追求美的思想境界,研究其在绘画艺术上开拓创新的艺术风貌,总结其在中国画领域中的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画创新、发展,使天津的美术创作更加辉煌。本次会议记要如下: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研究》杂志主编):本长是一位在荣誉面前谦逊而不自我张扬的人。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作,题材取自黄土高原、塞北太行、甘南牧区、边陲新疆、雪域西藏和长江三峡,绘画的个性风格很鲜明,表现手法也丰富多样。在他的画作前面,我有个突出的印象,那就是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创造出来的,都有新意,可以说浸透了他的心血。他的为人,他的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这位诚实、勤奋、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一定能有远大的前程,为中国艺术作出重要的贡献。谁也没有想到,天不假年,在他创作盛期突然离开了人间,使我们痛心不已。我觉得,本长的工笔重彩有下面几个特点:功底深厚;有鲜明的个性;格调高、品位正;现代感强。本长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唯一使我们感到慰籍的是,他在短暂的生命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艺术遗产,中国现代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美术史不会忘记孙本长的名字,不会忘记他的艺术才智和他的创造精神。陶勤(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外联部主任):孙本长先生的画作《河原嫁女》在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取得了“一画连中三元”的奇迹。一画多奖决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代表了艺术界对先生艺术魅力的充分肯定。作为“津派国画”新生力量的重要代表,先生的作品秉承了“津派国画”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在风格上力求突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淳朴的风土性,博取众长、适时多变而又稳健有力。在文化内涵上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既有文人气息又不失散淡亲民的人文情怀。在纷繁杂乱的现代语境下,他沉浸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中,其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在赴日巡展中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宋代山水是中国山水画难以逾越的高峰。本长先生对艺术境界的锤炼也非常别致,被人们称为“将宋元山水画意与当代黄土高原的风俗人情结合一体”,独创出“新古典山水风情画”。遗憾的是,孙先生对艺术的挚着追求近乎痴迷和忘我,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孙先生宏愿未达而身先辞去,是画坛一个损失。袁宝林(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觉得我们的前辈叶浅予先生对《河原嫁女》的评论写得最好。他称誉《河原嫁女》可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大气势"相比,并且在"立意构思方面"还可说是"今胜于昔"。浅予老师的权威评价使我想到以《千里江山图》画卷在美术史上留下不朽声名的同样英年早逝的北宋山水画家王希孟。稍微细心地读一读叶浅予先生对本长《河原嫁女》十分精辟的评论,就能发现浅予先生不多的文字竟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弊端来讨论现实的生态问题和极力称赞这动人心魄的画面所表现出的由"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民风民俗相衬托"所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宏大气象的。中国早期山水画人物的处理,不管是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可证之于顾恺之《洛神赋图》),还是展子虔的《游春图》或董源的《潇湘图》,山水画中人物形象包括一定情节性的细致描画,岂是元画以后那些遁迹山林的"点景人物"所能涵盖的!仅就此中美学意蕴而言,本长的山水画创作,确是承接了一支重要传统并且能在开启现代性思路上一个独特的发现。可知为了追求尽善尽美,本长君真是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每个从事艺术和精神劳动的同志都是有启发的。我只是觉得他还是过份脆弱了,但他却以自己不凡的业绩和顽强意志告诉我们:他是为艺术而生的,艺术就是他的生命。当许多人被另一种机遇所裹挟而疯狂时,本长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李西源(美术评论家、原天津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孙本长的名字似乎也在显示他的艺术追求。本,根也;本长,根深也。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果实丰硕。本长深知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而深入生活是从事创作的必由之路。本长的绘画始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为此,他足迹踏遍祖国大地,知难而进,艰苦备尝。艺无止境,本长对艺术追求至善至美,永不满足。他曾对我表示将以毕生精力完成关于黄河、长江、黄山、长城为题材的四幅巨构。如今,《河原嫁女》已享誉中外,永垂史册,而正当他殚精竭虑力求完善的时候,竟不幸猝然离去,离去在艺术上继续攀登的路途中。何家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本长做事情总是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虽随和,但画画却十分得固执,这种固执实际上是一种执着,因为他目标明确,实现这个目标是他的理想。这个理想寄托着他全部的信仰和对大自然及人类的爱。本长的这种信仰是和宗教信仰同样真诚的,这种真诚使人格得到了升华,使他生活在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虽然社会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但他仍守望在一个寂寞的艺术世界里,他没有被荣誉所侵蚀,仍以超人的毅力在生活中挖掘着美的颂歌,并将自己溶入了这种激动人心的生活中。《大江移民》的诞生正说明了这一点,只可惜此画的构图与《河原嫁女》的构图太相似了,手法也太死板了,若能以人物厚重定能产生震撼人心的魅力。李松(中国美术家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审):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在没有形成人物、山水画种的分野之前,人物是主体,山水则是人物的配景。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成熟,山水成为画面的审美主体,人物渐次退居次要地位,但在《关山行旅图》、《踏歌图》等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依然是作品的主体。在这些作品中,对于人物活动情节的把握与表现,丰富了人物画创作,而人物与山水环境又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孙本长的《河原嫁女》等作品遥接这一创作传统,也代表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画家在绘画语言探索上的新成果。姜维群(美术评论家、《今晚报》副刊主任):思想是志向的双翼,它主导人飞翔的方向。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孙本长绘画题材的线路:1982年,他深入生活后创作的《巍巍太行》获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1989年,《河原嫁女》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齐白石基金”奖和中日友好会馆三个大奖;此后三年,他三上黄土高坡",一上塞北坝上,远去西南少数民族偏僻地区。进入新世纪,他赴西藏采风,不仅创作了一批西藏题材的画作,还搞过《西藏风情摄影展》。现代山水画家一般学老师,至多临上几张清代的“ 四王”、“四僧”等,然而,孙本长进一步上溯至五代、两宋的“荆、关、董、巨”和郭熙、范宽等人,又追摹汉唐时代绘画的沉雄博大。他以他的直觉把眼睛放在了西北和西藏两个高原上。相信,是那里的山水和民情首先震撼了他,而后他用作品震撼了中国乃至东瀛。孙本长是一位严肃的画家,一位严谨的画家. 王峰(天津画院院长):他的画,有传统的笔墨,有时代的笔墨,更有自己的笔墨。他是带着感情、用心、用血作画。我想历史将会记住:孙本长的山水画曾经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不该忘记的一个历史存在。崔锦(天津市政府参政室主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本长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感人至深的文化内涵,且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他的杰作《河原嫁女》起初构图就用了两年的时间。本长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作画,这样的作品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呢?一个画家的生命有长有短,他在世时受到的荣耀有多有少,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给后世留没留下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翻开中国绘画史,宋代的王希孟只活了短短的十八年,但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他的力作《千里江山图》。张择端存世作品仅仅《清明上河图》一幅,但是这幅作品却使张择端彪炳绘画史册。本长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无论再过几百年,中国绘画史上都会深深镌刻着孙本长的名字。游庆波(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助理):一年前,本长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今天艺术界的同仁们汇聚在这里举办“孙本长绘画艺术与文化山水研讨会”。此举既是对本长先生进行追思缅怀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长先生对中国画艺术的贡献,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研究,使本长先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延续和弘扬。张建忠(天士力集团副总裁):在本长先生离开的这一年里,我不断回忆有关他的记忆,不断翻看他留下的画集,本长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生为美,死为美,一生追求美!

 

(转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网)


首页   |  关于美术馆  |  艺术家  |  书画名作  |  展览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电话:13906398808  13954221152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1号乙-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22 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635号-2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