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怀念恩师刘炳森先生

作者: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4-29 20:36:35
韩必省


     农历乙酉年春节后的一场大雪,漫天皆白。恩师刘炳森先生驾鹤西归,度过了他68个不平凡的春夏秋冬,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书法艺术,离开了诸多记挂着他的亲人、朋友和弟子们。岁月不居,一晃7年过去了。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淡漠我对恩师的思念,他的音容笑貌常常萦回于脑际。

  我是1998年第一次见到恩师刘炳森先生的,对大师的敬慕由来已久,但苦于没有机会拜见,后经大师的世侄刘学宁引荐,遂成就了一段师生之情。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学宁兄驱车前往武清杨村,拜会刘炳森先生。初次见到大师,还真有点紧张,但大师却平易近人地和我攀谈起来,询问我的情况。当得知我也喜爱书法,尤其特别喜欢“刘体隶书”时,大师显得非常高兴,并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后来我就常去大师家学习,再后来大师就收我当了学生。那时我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刘老师家求教,有时去杨村,有时去北京香山,有时刘老师会抽空给我讲讲课,点评一下我的作品,有时我也会用上一整天,静静地看刘老师写字。刘老师一直教导我,书法第二,人品第一。要想学书法,先重品德,如果一个人品德不行,书法的水平也上不去。刘老师还告诉我,学书法要先学好楷书,然后再求变化,一定要知道每个写法的出处,不能自己胡乱杜撰。

  2001年,在刘老师杨村家中,刘老师对我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字很满意,随即和我在作品前合影留念。刘老师对我的评价是,基本功扎实,聪明有悟性。也常敦促我要一步一个脚印儿。后来,随着刘老师职位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增多,我当面请教的机会就不多了,但逢年过节时,我总还是要登门看望。

  刘老师写字的时候,从不浪费半张纸头儿。他的书床案头,总放着一沓用过的餐巾纸,是他在外就餐用过后留下来,叠好带回来二次利用,以此蘸墨的。

  刘老师尊师重教是出名的,他从诸多恩师那里得到慈爱和扶持,他又回报给了别人。有一次,刘老师写了一幅非常大的字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是用几张丈二的纸拼到一起写的,有人就问为什么要写这么大的一幅字,刘老师说,有人出钱要买这幅字,这幅字开价是27万,因为家乡的学校买体育器材需要27万元经费。

 

  2004年5月,我把已经患病的刘老师和家人接到了天津,在食品街吃了一顿饭。当时,刘老师气色不错,兴致也很好。席间还点评了我的作品,说了许多鼓励的话。没想到,此番相聚,竟成永别。

  2005年2月15日,和病魔搏斗了一年多的刘老师走了。我当时正在上海出差,未能见恩师最后一面。2月21日我到北京八宝山参加了恩师的告别仪式。我至今还记得告别室门口两侧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人书正大俱是后来典范,德业光明永留千古嘉风。”

  7年一晃过去了,世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但恩师的人格魅力、艺术贡献,连同那场大雪都丝毫未变,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


(转自天津日报)


首页   |  关于美术馆  |  艺术家  |  书画名作  |  展览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电话:13906398808  13954221152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1号乙-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22 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635号-2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