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平
“谢谢小老弟,请你来并非为了写我,而是希望你能将先师生前事迹写一写……”刚一走进刘炳森先生入室关门弟子来福永的书法工作室,他便紧紧握住我的手,其感怀先师之情,令人感动。
由于工作关系认识来福永先生,话语投机,不觉竟成忘年之友,受其厚爱,再三约我写一篇访谈,本以为他与其他书法家一样,是想托人写一写自己习书历程和书法造诣,没想到刚一进门便被告知并非为宣传自己,而是想在恩师逝世六周年之际,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以作感怀。“我写字尚对得起先师的培养,但写文章却并不拿手。中国人都重视‘六’和‘八’这样的数字,先师逝世六年了,我想给他老人家写篇文章。我没把握能写好,写不好是对先师不敬,因此还请小老弟写一写。”论年龄,来福永先生属我父辈,却叫我小老弟,且言辞诚恳谦虚,受宠若惊之际由衷感慨:不愧为刘炳森先生的高足!
刘炳森先生乃与启功先生齐名的当代书法大家,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天津武清,2005年2月1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先生在世之时蜚声海内外,逝世之后,世人感怀之,纷纷通过写作等方式纪念这位当代书坛大家。先生之所以受到各界人士的共同爱戴,不仅在于他那为世人称道的书法作品,更在于他的崇高品德。“先师的人品恰若当代书坛之镜鉴、楷模与丰碑!”来福永说,“我就把亲耳听到和亲眼见到的先师事迹讲讲吧。”
回馈家乡生养情
先生常说:“人不能忘本,我们都能做到孝顺父母,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回馈家乡父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津武清县一个贫困乡村的村口突然开来一辆部队的北京吉普,司机正欲把车开进村子,炳森先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不要开车进村,那样显得太张扬,我就在这下吧,也方便跟路上的乡亲打招呼。”
于是,炳森先生从车中走出,缓缓走进了村子。路上,他微笑着跟遇到的每个人打招呼,无论是认识的老人,还是不认识的小孩,他都十分热情,就像从未离开过这里一样。村里人又惊又喜却又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的看着,像是想打招呼却又不敢确定是否认对了人一样,亦或是不知道怎么跟城里人说话,怕失了礼节。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一个村子里,能走出一位在北京上班的人是十分难得的,何况是走出了一位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家!
走着走着,一位蹲在树旁的老人进入先生视野,老人穿得“苦哈哈”的,一看就是穷苦人家,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口袋里掏出200块钱递给了老人……一路下来,只要看到岁数大一点的且穿着破烂的,先生都会硬塞给人家200块钱。那个年代的200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岁月沧桑,雕琢了人脸,也磨蚀了记忆,许多老人认不出先生,他也不说自己是谁,只是将钱留下,道一声保重,便继续赶路。路走的越长,表情越是凝重。在先生回来的路上,这一幕再度上演。
家乡如此贫困,先生内心十分沉重,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有一次,先生回乡,发现村里的木桥已然成为一座危桥,于是先生问一位乡亲村里是否有修筑新桥的打算,乡亲说:“村里没钱啊!先凑合着用吧。”先生沉默了,并未在家乡呆多久便急匆匆地赶回了北京。回到家后,先生立刻拿出三十万积蓄,为家乡修筑新桥。不多久,一座青灰色的石桥架立在原来危桥的位置上,先生又回到了故乡,凝视着这座石桥,许久没有说话,一个村民牵着牛走上了石桥,一丝温暖的笑意略过先生的嘴角。
还有一次,先生回乡,饭桌上闲聊之际,一位乡亲说,村里有一些孤残儿童,境况十分凄惨。先生再一次沉默了,他准备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厚重而宽大的眼镜框后,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筷子,突然,他猛地放下筷子,对身边的一位老乡说:“请你把名单统计一下给我,这些孩子不能没人管。”从此,先生便开始长期资助二十三个孤残儿童。
故事听到这里,我想起了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先生之形象,恰与剧中的石光荣一样,耿直、善良、重情谊!
报答老师滴水恩
先生常说:“人的一生有很多老师,一日为师便终生都要想着报答。”
上个世纪末,一位张姓的乡村教师家里弥漫着悲伤与焦虑的情绪。张老师是炳森先生的小学书法老师,只教过先生一节课。张老师身患癌症却没钱治疗,躺在农村的大土炕上痛苦地挣扎。全家老少愁眉不展,围绕着张老师坐在炕上。一天,炳森先生掀开门帘走进门来,叫了一声:“张老师!”张老师微微张开双眼,仔细辨认眼前的面庞却又怎么也想不起来。先生笑了,说:“您肯定不记得了,我是您的学生刘炳森啊!”
几十年过去了,自己当年只教过一节课的学生哪能记得住?他来这里做什么呢?炳森先生看着张老师因饱受病痛折磨而扭曲的面庞,从怀里掏出了一个大纸袋,放在桌子上,对张老师的亲人说:“马上给张老师治病吧,钱我来掏。”张老师紧闭双眼,眼角渗出浑浊的泪水。张老师紧紧握住先生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先生走后,张老师家人打开纸袋,掏出一摞摞钞票,细数竟有五六万之多,全家人感动的直流眼泪,村里人哪曾见过这么多钱。后来,先生担心给张家人的钱不够,又托人给了他们二十张精心写好的字,按照那时的市值,一张至少得三千块以上,二十张字又是六万。
现如今,许多人成名后便开始设立各式各样的以自己名字或亲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还有的人捐资在大学修盖大楼,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富而不忘回馈社会,这是值得学习和赞扬的。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捐资成立基金会,很多人都建议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样就可以与这个常设的基金会一起,声震四方,名扬千古了。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自己捐资建立的基金会命名为老师的名字。这个人便是刘炳森先生。先生以自己书法老师何二水的名义设立了“何二水教育基金会”,投入资金五十万,支持祖国的教育事业。在先生的感召下,其弟子也捐资设立了“樱花文化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有突出贡献的文艺人才。富贵而不忘回馈社会,回馈而不计个人扬名之机。不求名利如先生者,大哉!
先生不仅设立以老师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还为自己的老师出版书画篆刻集。先生曾在天津三中求学,该校美术老师胡定九先生对学习刻苦认真又颇具书法天赋的炳森先生十分看重,鼓励他报考北京美专。炳森先生不忘师恩,2002年1月,在炳森先生的资助和操持下,《胡定九书画篆刻集》出版了,先生亲赴天津出席了首发式。
先生无论对器重自己的老师还是因只教过自己一天而不认识自己的老师都十分尊敬且不忘报答,真正拥有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君子人格,让人无比敬佩。
勤俭节约又爱家
先生常常捐资帮助他人,手笔十分大方。但对自己,却又十分“吝啬”。他一生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无论贫寒还是富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来福永刚拜炳森先生为师的时候,炳森先生的一幅字已经卖到5000多块了,求字者趋之若鹜。炳森先生富裕了,可是,正如先生常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先生自苦寒来,不忘苦寒时的志向,不变苦寒时的操守,仍旧保持着十分勤俭的习惯和作风。
同样是九十年代,同样是这所普通的民居。偶尔,你会看到一位老者从门中走出,穿着如同马蜂窝一样布满小洞的背心,破旧的拖鞋里套着一双布满补丁的袜子,手里攒着三块钱,缓缓走下楼梯。下楼后左拐,走到一个剃头挑子前。他朝剃头师傅微微一笑,也不多言语,将三块钱塞入师傅手中,然后安安静静的坐在了板凳上,摘下厚重的大框眼镜,闭上眼睛,享受着阳光的暖意和老式手动剃头器的咔嚓声。炳森先生多少年了,一直在这里理发,从未变过。
作为入室弟子,来福永在老师家练字时,赶上饭点便在老师家吃饭。所吃多是窝头和炒豆渣,除了逢年过节,从来没有大鱼大肉的奢侈过。来福永还谈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先生书房内里常常放有一些用过的餐巾纸,这是他在外就餐用过后留下来的,先生把它们重新叠好用来蘸墨。有人问及此事,他也总是说:“这纸吸水好,也不至于浪费。”
有人说:“少年时代的贫困,青年时代的命运多舛,造就了刘炳森坚韧、刚正、严谨的性格”。诚然,炳森先生向来以谨严、正直著称于世。那么,在家里的炳森先生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来福永说,一旦回到家里,先生会表现出十分温柔的一面。对于妻子,他是一个忠诚、善解人意的老伴儿;对于子女,他是一个严格、慈爱的父亲;对于孙子,他是一个关怀备至的爷爷,还是一个充满童心的老玩儿伴。常常可以看到炳森先生给老伴挠完背后认真的批评教育业已成年的子女,批评教育后又逗着孙子玩游戏,极尽一家之长的责任,勇挑一家之主的重担,一点也不含糊。
每到秋冬季节,先生的老伴儿总会犯背部瘙痒的老毛病,十分频繁且又瘙痒难忍。每到这时,先生总是十分耐心,随时给老伴挠背,挠的很轻,还不断的问挠的位置对不对,挠的是轻是重。然后根据老伴的反馈不断调整位置和力气。这一挠便是很久,捏毛笔写字的手在老伴的背上轻轻的划过,恰如写一幅温暖的爱情诗句,渗入了老伴的心扉。这幅夫妻恩爱的画面暖人心脾、充满爱意!
师徒情深若己出
一到暑假,大街小巷里便贴满了这种各样的书法辅导班广告,其收费之巨令人咋舌。你难以想象会有这样的书法老师,他自己是一位书法大家,招收学生不收半分费用,不为半点名利,却时常资助接济自己的穷学生。这位老师不仅如此,还让学生吃在自己家,住在自己家,学在自己家,为学生找工作、娶媳妇……可以说,这位老师完全将自己的学生视若己出。
炳森先生对待学生从来如此,能成为炳森先生的学生是幸运的。来福永刚刚拜师的时候,家境并不殷实。甚至买不起好的毛笔,练字用烟灰缸代替砚台,墨也不舍的买好墨。先生看出来福永的尴尬,也并不道破,只是在来福永来家练字的时候说:“你过来一下。”来福永跟着先生走进先生的书房,先生将自己用了十几年的名贵砚台递到来福永手上,说:“好好练字,桌子上这些都是给你的,够你用一阵子的,不要为这些发愁,练好字最重要。”来福永看了看桌上的东西,眼眶湿润了。三十几根大小不一的名贵毛笔十分有序而漂亮的捆绑成一个圆柱体,十几捆宣纸堆成一堆,半斤一瓶的好墨整整齐齐的摆放了十瓶,四十多本精心挑选的字帖整齐的摞成三摞……先生对来福永说:“练字不要一开始就用宣纸,先用毛边纸练,练到心里有把握了再用宣纸,不要浪费宣纸。”来福永擦了擦泪眼,用力点了点头。
有一次,来福永跟着老师和师母一起去逛商场,炳森先生盯着来福永破旧的裤子,回过头对老伴说:“你看,孩子缺条像样的裤子,给孩子挑一条吧。”就这样,每次逛商场,老师和师母总要想法给来福永添置一件新衣服。还有一次,来福永穿着一件拉链坏掉的羽绒服去先生家练习书法,先生看到后,皱起了眉头,拉着来福永走到家里的衣柜旁,打开衣柜,翻了好一会,选了一件又一件,这件试试样式美不美,那件比比大小合适不合适,对比了好几分钟,终于找到一件称心如意的亲手穿在了来福永身上。
来福永常常会在先生家练字到很晚,一旦超过晚上十点,先生便会立马给来福永50块钱,让他打车回家。采访过程中,来福永将先生为其批改的作业一一拿来看,小到一笔一划,大到字体结构与整篇文字的布局,都批改的十分详细认真,笔者求学24载有余,未曾见过如此细致漂亮的作业修改。关于作业修改,还有一个小典故。有一次,来福永写了篇作业交给先生,其中有道笔画先生皱着眉头看了半天,说:“这道笔画写的有些偏差啊,你打开《乙英碑》的19页倒数第3行第2个字看看,应该这样写才对嘛”。来福永听后很惊讶,难道哪个碑帖的哪页哪行哪个字都能记得这样清楚?来福永开始还不敢相信,但当打开碑帖后,果然是这样,于是对老师更加佩服了,对老师的成就也就更加理解了。从此,来福永写任何笔画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和放松,严格按照碑帖尽心临摹。其实,炳森先生并非不让创新,而是反对没有原则、不尊重经典的乱改乱编。事实上,他每次想在碑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时候,都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候甚至能改到上百遍,一个小小的笔画改了上百种具有细微差别的写法,而许多写法之间常人是看不出差别的。先生直到改到感觉超越古人了,他才认可这种创新。
对待朋友肝胆照
先生对待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无求自应。他有位朋友叫夏湘平,是一位部队上的隶书大家。有一次,来福永在先生家练习书法,听到先生给一位老友打电话,声音洪亮,时而豪放的笑着说话,时而紧锁眉头倾听。来福永听到先生说:“嫂子,我大哥干什么去了?”听到话筒里的回答后,先生显得十分着急,却又不失幽默本色地说道:“怎么回事?又后门起火了?那得好好养着。”来福永不明白了,就问:“老师,什么叫‘后门起火’?”先生说:“我有一个大哥,叫夏湘平,痔疮犯了,现在正在住院呢。老毛病了,愁人啊,总难治好。”来福永笑了,说:“老师啊,您跟我说啊,我有绝招能治痔疮。”先生定眼看了看来福永,惊讶中透露出怀疑,说:“是吗?那我马上给我这老友打个电话,你专门去趟,给他瞧瞧去。”于是,第二天来福永便应师命带着特意配好的药去了部队的一家干休所。三天后来福永在先生家练字的时候,先生接到一个电话,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接听了话筒。突然,先生高兴的拍了一下大腿,“太好了,老兄弟,没想到我这小徒弟还有这本事!你好好养着,如有需要,随时给我电话。”放下话筒,先生喊了一句:“老伴儿啊,今天添个菜,给咱小徒弟庆个功!”
先生有一位学友,叫张永明。来福永也曾跟张先生学过书法。张先生好抽烟,而且心脏不是很好。来福永觉得自己作为张先生的学生不好直接要求老师戒烟,因此便跑到炳森先生家里“告状”。炳森先生听罢眉头一皱,随即握起话筒拨通了张先生家的电话:“永明啊,是不是烟戒不了啊?心脏不好可不能老抽烟啊。这样吧,我给你开了一道中药方子,对心脏有好处。”第二天,来福永去先生家,先生将一道亲笔写好的方子交给了他,并嘱咐一定要按方抓药,给张老师送去,来福永临走还受炳森先生特意嘱托:“你就说我说的,让他一定把烟戒喽”。
张世俊先生曾写文章回忆道,自己曾将历年保存的部分诗稿书写出来出版,想请炳森先生题写书签。炳森先生爽快答应并允诺给张先生寄去。可是,信过了两月仍未收到,张先生到收发室也询问无果,就去了炳森先生家中。当时,炳森先生正在电脑前为台湾一寺庙撰写文章,事毕便高兴地与张先生聊了起来。当得知签没收到后,炳森先生立即泼墨挥毫。就在张先生的书印制后不久,收发室突然送来了炳森先生从武清寄来的信和题签。“先生的为人使我永志不忘!”张先生回忆道。
人品决定书品,对于一名享有崇高声誉的书法家而言,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浸有芬芳笔墨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书德与书品。炳森先生无论对自己的家乡、家庭、朋友还是弟子,都尽己所能,诚心施以帮助,此诚为大书法家之高风亮节,不愧为具有崇高风范的书坛大家!
(转自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