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峡
近几年,在胶东书画界、收藏圈和古玩行,清末民初莱阳书家王垿的墨宝,愈来愈成为热点。
王垿,字爵生,号杏坊,晚号寄叟、望石樵者,祖籍是莱阳市穴坊镇蚬子湾村,其父王兰升,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兄王塾,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后署广西桂林府知府。王垿于33虚岁时中进士,升翰林院庶吉士,所以王氏家族在莱阳有“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之称。
自古以来,字随人贵。王垿长期在京为官,历任詹事府詹事、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授内阁学士、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特别是任法部阁右以后,官居要职,一度成为“山东京官之领袖”。王垿的书学有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王兰升,字芷庭,庚午解元,甲戌庶吉士,受书法于李伯敭刺史,雄浑劲健,自成一家,他的弟子状元陈冕,得其真传,书法也为当世所重。
王垿幼承庭训,自然深受其父书风熏染,幼时习隶即已有名。楷书取法欧阳询和虞世南,特别是为官以后,喜欧虞之心日炽,终日临习,至老不倦。王垿学书过程中,曾得到过清朝书家、潍县状元曹鸿勋的亲授,成为曹的入室弟子。此事在俞剑华编撰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曹鸿勋”名目中有记载。
王垿书法于行楷最为擅长,虽难脱“馆阁体”之束缚,然饱笔浓墨,结体谨严,挺拔遒美,功力之深厚,非一般进士和普通书家可与之比肩。其书平整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雅俗共赏,人相宝之,尤其是擘窠大字,雍容整肃,望之震人心魄,气度翩翩,宛若深林高士。
王垿居京都时,无丝竹管弦之好,暇辄临池自遣,乐为人书,所书匾额几遍京阙。某名士《都门杂感诗》有云:“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垿系指王垿,谭系京剧名伶谭鑫培。王垿书法为世人崇尚竟然达到了如此程度。
有史料记载:创业于清同治八年的北京天源酱园,兴业伊始,就善于借名人效应作推销广告,除请当朝状元陆润庠题写“天源号京酱园”外,又请翰林王垿为天园酱源题写了一首藏头诗:“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一时天源酱园品味陡增,名声大振,不少豪门官贵成为座上宾。四句藏头诗高悬于殿堂四柱,至今仍存。
王垿书法在天津那流光溢彩的商业牌匾中也曾尽占风流。北方大都市天津,商业文化积淀丰厚,老牌匾荟萃了书界名流之墨宝。吴昌硕的致美斋,康有为的九芝堂,郑孝胥的凤祥号,华世奎的天津劝业场……高手如云,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当年繁华的估衣街,各绸缎庄竞争激烈,对牌匾设制的攀比亦成白热化。其时锦章绸缎庄请何绍基之孙何维朴题匾,瑞蚨祥请朱益藩题,瑞昌祥请胡居安题,而谦祥益老板费尽心机请王垿题书,果然如其所料,当“谦祥益保记”牌匾揭幕之时,观者无不为之倾倒。此事在全国轰动一时,天津《北洋画报》曾专题报道。
与王垿一起退居青岛的清朝遗老有恭亲王溥伟、相国升允、军机大臣吴郁生、学部侍郎刘廷琛、铁路大臣吕海环、总督赵尔巽和探花商衍瀛,后康有为亦来青岛。这些博通诸子、曾经宦海沉浮的清代大吏在晚清书坛上各呈面目,尤以“三翰林一圣人”为一时之最,一圣人系指康有为,三翰林即指吴郁生、刘廷琛和王垿。王垿乃社会名流,在青岛所题聚福楼、春和楼、瑞福祥、谦祥益、裕长酱园、泉祥茶庄等著名商家字号比比皆是,可惜时过世移,今人无缘一睹千门万户王垿书匾的景观了,然王垿所题崂山“明霞洞”三字至今犹存。游览崂山明霞洞,伫立洞前,观赏其书,也能略略使人浮想联翩,聊补心中的一点缺憾吧。
王垿晚年虽负善书之名,仍自以为不足,孜孜矻矻,遍临各家法帖,爱之日甚的欧虞碑帖自不必说,其他的汉隶和唐楷主要有:《曹全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孔宙碑》、《武梁祠画像》、《唐燕国公于志宁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褚遂良《圣教序》等。后欲趋晋贤,然力不能逮,终此而成一格。识者言其苍劲飘逸,已脱俗骨。亦有论者,玩味其书,略嫌之甘。
王垿自幼苦读,博涉经书,诗文造诣颇深,史料称其诗文“文辞壮丽”。父王兰升以诗、文、书法称三绝于当时,王垿尽得父传。王垿书斋名“墨香斋”,终日吟哦其中,藉诗抒怀,有《墨香斋文集》传世。王垿不愧为饱学之士,所书对联、条幅、横批、扇面、中堂、四屏乃至八屏等各种幅式,内容无一重者。此说在了解王垿的书友中早已达成共识。就我所见王垿对联不下数百幅,联文各各不同,倘若偶然遇到例外,其一必为赝品。据说王垿为联,全是即兴撰文,信手挥洒,书自家语。难矣哉,当今胸无点墨之书家,所欠者于此为大也。
读其书法,想见其人。问询往昔晤见王垿而今年逾耄耋之翁妪,俱言其体伟、声宏、貌扬。吾尝见其半身便服照,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始信古之为官者须有官相,貌若歪脖子徐九经之流极稀,且在古代仕途上必然遭遇几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尴尬。最惹人注目的是他白须飘飘,端庄威严之中透出几分倜傥潇洒。可以想见,这帧椭圆形黑白小照,可能是花甲之后,一位莱阳老叟寄居在青岛墨香斋里,饱蘸浓墨,挥毫作书,饮酒赋诗,自娱自乐,一派“仙人”兼“闲人”作风的真实写照吧。
王垿传世书法作品数量多,可作伪者代不乏人,而且有的确实达到了乱真的地步,非书法高手和收藏圈内的专业人士不能辨其真赝。尤其是仿王高手赵錄绩跟从王垿多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垿书了如指掌。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挥毫成篇,惟妙惟肖,十分逼真,有的甚至连王垿也不能指认,由此得到王垿认可。后王垿允诺可以“寄叟”落款,并将印信交由錄绩管理。我们现在见到的王垿的不少应酬之作,多为錄绩捉刀。
王垿书法流传十分广泛,尤以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及胶东民间为多,再加上良莠芜杂,“老假”和“新仿”层出不穷,使人眼花缭乱。近百年来,仅在王垿故里莱阳就有冯格庄村拔贡、省咨议局议员孙孟起,果佳圈村秀才赵璞玉,与王垿同村蚬子湾秀才王贯三,王垿弟子邓元泰和再传弟子邓晓川,与苏局仙合称“南仙北佛”的百岁老人孙墨佛,安莱居士张承绍等等。他们或亲聆王垿指教,或取法王垿,学有所成,皆有书名。
2003年王垿后人王衍彬、王纹自费出版《王垿诗选》,内收崂山杂咏171首,青岛杂咏30首,文史资料颇丰。据《青岛早报》介绍,此书无书号,只能赠送,不能公开发行。王垿以书法闻名而后代子孙中除王晋伯有书名外,到第四代上,大都从事理工类工作。原青岛市副市长王增荣为王垿第四代女婿,亦是搞化工专业出身。王垿家传的书法艺术没有在子孙后代传承下来,不知幸也不幸?
(转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