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翰墨千秋 厚德流光——王垿的生平与艺术

作者: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4-29 20:55:54
撰文/刘镜如 高原 
 
        王垿是清末的高官,官至法部右侍郎(官位二品),政治有声;他又是一位教育家,出任过国子监祭酒;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时有“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的美誉,其书法被称谓“垿体”。 
 
        王垿,字爵生,亦字觉僧,号杏坊、昌阳寄叟、望石山樵,山东莱阳城南门里杏坛坊人。清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十月初八出生于原籍,卒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青岛陵县路寓中,享年七十六岁:王垿出身于耕读之家,清同治、光绪年间,父子三人先后考中进士, 一门三翰林成一时之美谈。王垿的父亲王兰舁,原名毓兰,字芷庭,号秋湘,少年颖慧,勤奋攻读,青年时期谋食他乡,以教学为生,淳厚修德,为人师表,名载乡里。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年)中进士,名列二甲六十七名,时年四十五岁。历任庶吉士,编修,国史馆协修,诰授奉直大夫。其师高阳李文正公曾曰:“王芷庭有经济才,其学识逾人百倍。”王兰舁入翰林院后,清苦异常,仍执教授以为生,身后无一夕之储。为人严正,有至性,家贫甚,而益行孝道。关心国计民生,礼贤好士,乐于助人,其徒多人成才,他的弟子顺天宛平陈冕于光绪癸未科考中状元。故王兰舁书法文章并为当时所重。然其每与友朋谈艺,必日”吾书法受之平度知州李伯扬,诗古文词,则宜良严秋槎、高密单伯平两先生之教也。”其书法雄浑劲健,陈冕得其传。光绪六年(一八八O年)十一月卒于北京。著有《锄耕堂遗稿》存世。 
 
        其兄王塾,字元达,光绪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举人,光绪十六年庚寅(一八九O年)进士,历任庶吉士,检讨,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出任广西知府,为官清廉,铲除匪患,兴修水利,大兴农业,民众赞颂,为开辟荒山野岭,亲临山区勘察,不幸染瘴疠(疟疾),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一九O二年)卒于桂林官邸。 
 
        王垿是次子,自幼喜爱读书,五岁时母亲贺氏去世,事继母于氏,以孝道闻于乡里,光绪己卯举人(  一八七九年).因父母病故守丧,耽误试期,直到光绪十五年己丑科(一八八九年)才考中进士,历任庶吉士,检讨,国史馆协修,文渊校理,时在京借住陈冕状元家,兼做陈冕两个儿子的老师,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翰林院内会考,王垿取得第二名,谕升赞善,庆亲王十分器重,聘为两个儿子的老师,住在庆王府中。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八九九年)升翰林院侍讲。王垿出仕之后,忠于国家,心向黎庶,为官清正,公私分明,从不附炎趋势。在光绪三十一年间(一九O五年)慈禧的太监李莲英庆寿大开宴席,朝臣各俱礼品拜贺,王垿拂然日“吾不纳贿,亦不贿人,况一监平7先朝即不准太监言政不准出京,今李竟成权臣,吾即降职,亦不往竭资谄之。”故不往贺,引起李莲英不满,幸庆亲王从中斡旋,告之“王垿乃老山东中之书呆子”,李莲英方  笑而罢,免于祸害。自此,同僚中以“老憨”呼之,亦呼为“老山东“。他是位爱国志士,当甲午之战(一八九四年)爆发后,日军侵占威海、登州,举国震惊,王垿当即联络挚友王懿荣,时王懿荣正准备回山东举办团练,以抵御日寇,便奏请王垿为团练协办,得到谕准。王垿至登州三个月,联络地方,组成抗日团练,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但因清廷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壮志未酬,深感遗憾。王垿是位主张变革图强的人,光绪帝于国势日衰,锐意图强,起用康梁以变法.与庆亲王讨论新法的意见,王垿说:“法以强国富民为旨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古代圣君无不变法,革痼图新,而今日之变法,是强国之举,但条件尚不成熟,恐欲速则不达。”庆亲王听罢,深以为然。王垿又是一位忠君者,一九OO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光绪仓皇出逃。王垿弃家,借庆亲王的马匹,追随到西安,任国子监祭酒,官位三品。一九O一年五月,王垿等奉命绕道汉口、上海,七月回京,京城兵燹,遭抢劫杀戮,残不忍睹,同仁友好多遭劫而丧家,福山王懿荣夫妇、子女、儿媳全家投井殉难,尤使王垿悲痛不已,王垿家人于混乱中出逃西山,幸存无恙! 
 
        一九O一年,王垿奉旨到河南,主持录考贡生,兼补考庚子、光绪三句万寿恩科,王垿五月抵开封,八月考罢回京。次年授河南学政、兼授翰林学士。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一九O五年)冬,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O七年)任法部右侍郎。宣统元年己酉(一九O九年)任优贡朝考大臣、举贡考职阅卷大臣、拣选月官大臣、验看日官大臣、验放大臣。宣统二年庚成(一九一O年)王垿继任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为光绪撰写《实录》。同年四月正逢抖晾《实录》之期,王垿为抖晾实录大臣,后专任法部右侍郎,诰授光禄大夫。一九一O年汪精卫炸摄政王未遂,被捕后由法部王垿审讯,审讯时见汪少年英俊,慷慨陈词,垿颇惜之,命收监未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载沣大赦政治犯,汪始获释,后汪沦为汉奸,知情者则怨垿当时何不杀之。袁世凯窃权前夕,王垿与同僚说:“吾辈不事袁氏,届时必自免职”。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设弼德院,是参与机密,共议大政的官署,设正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二十三人,王垿是顾问大臣之一。一九一一年农历十二月初,王垿见清朝将亡,不愿做亡国之臣,与同僚说:“吾受官于清朝,亦当退于清朝,吾不屑与袁氏共语也。”王垿辞官引退。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廷下诏逊位,王垿即由北京返回山东,在济南作短时逗留,原想回莱阳原籍,以度晚年,但鉴于国事动荡,乡土不宁,最后决定定居青岛。一九一二年初,率家来到青岛,最初住在宁阳路,时称”清官巷“,其后清代亡国之臣,纷纷来到青岛,士绅百余家,权臣不下二十人。宁阳路是集中居住的地方,民众呼为“脏官巷”。王垿清白一生,不愿背此骂名,便决定迁居,选定在东山北坡,即今之陵县路,购地筑房。当时,此地片空旷,四野无邻,东望层峦迭嶂,松柏青翠,山花烂漫,西望渔帆照影,群鸥翔鸣,海天一色。一九一三年二月,房屋建成,遂迁居陵县路二十五号,称“寄庐”。
 
        寄庐是王垿自己构思,请德国工程师绘图,由莱阳宫某的营造厂施工承建。房屋采用传统四合院形式,平面呈“口“字形,依山傍海,座东面西,顺势而筑,朝夕观海,亦“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意。临街是二层楼,开大门“口”为“品”,寓意二品大员之隐居处,但三个门中,只有南侧门可以通向院内,经楼梯上前楼二层,过影壁墙,通往内室。中门和北侧门是门房,与内院不通,专为接济亲友及莱阳来青同乡的食宿之所。中院内是平房厢屋,分列两侧,其后因子女结婚,儿孙人口增加,加盖成二层居室。后排二层楼是内室。房屋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结合当时的建筑风格,用红瓦盖顶,水泥砌墙,而走廊、楼梯、地板、凉台全都是木质的。院中修有花园,修竹葱茂,丹芍飘艳,桂菊报秋,梅兰放香,相映成趣,为主人营造了一个陶冶性情、饮酒赋诗的环境。王垿每日登楼远眺,时生莼鲈之思,遂名其居谓“寄庐”,自称“寄叟”,又因此处与莱阳八景之一“望石游春”相似,又自号“望石山樵”。王垿将临街小楼称”蠡勺楼”,其书斋称“墨香斋“,他在一九二四年作“蠡勺楼”诗,序中说  ”宣统逊位之次年,壬子,余移家胶东海上,买山筑楼,聊尔栖息,楼高丈可许,海周仅百余里,凭栏纵目,非大观也,故以蠡勺名之。偶读渔洋蠡楼观海诗,爰用其韵,咏吾之楼”。 
 
        王垿在青岛的“寄庐”里,度过了他的余生,在他的蠡勺楼墨香斋中写字赋诗,留下了他的书法、诗文和人生轨迹。王垿每天清晨早饭前,在墨香斋里挥毫泼墨,从不懈怠,早餐后读书写文,终日不辍,友好往来,迎接不暇。但他不事政治,不参加宗社党及其复辟活动,亦不忘对故国之思,有人劝他勿念清朝,他说:“吾既称臣于清,焉能忘之,唯不当为袁世凯奸谲篡权,吾实为愤恨不平”,因之他不愿与军阀、官宦接触。为了解颐忘忧,来往友好,除清季遗老外,半数为文人,半数为商人。他曾应邀出席在青岛成立的尊孔文社,并题写楹联,捐书给礼贤中学藏书楼和尊孔文社。并曾与劳乃宣、刘廷琛,吴郁生结诗社互相唱和。一九二二年十月,宣统结婚时也曾醵金呈贺,宣统赠匾“清标玉彻”以示答谢。一九二七年,曾组成“生日契年会“轮流开生日宴会,有二十五人参加。王垿亲自撰书《契年会生日表小引》。 
 
        王垿生活俭朴,喜饮酒,秉性仁慈,乐善好施。在青岛时曾捐资建”齐燕会馆”  (今陵县路海军招待所),捐资购房成立“莱阳同乡会“  (位于无棣路)。凡乡间水旱灾害,求职谋生者,尽皆积极帮助!某年,莱阳水灾,王垿将其朝服貂衣当掉,赈漭乡里,毫不吝惜。王垿在青,经常散步于海滨民巷,浏览青岛山海风光,体察社会民情,某日,步入一小店独酌,食其烹调口味,酷似北京鸿顺楼,十分惊喜,询问店家在何处学到的手艺,店主李某说:“学艺于北京,乃鸿顺楼名师之徒,来到青岛创业,困顿不振。”王垿爱惜他的才艺,又觉得将京菜引进青岛也是好事,便倡议集资,帮助李某在北京路开设顺兴楼,成为青岛餐饮的名楼之一,王垿等人的生日宴会便轮流饮宴于此。时人疑顺兴楼为王垿参股经营,实乃非也。因李某早卒无后,王垿嘱子孙,赡养李太太,解放后李老太太终老于陵县路25号。其后,王垿又将即墨路十二号租出,办了聚福楼,也成为岛城的四大名楼之一。一九二六年前后,郑孝胥来青避暑,客居青岛的清代遗老、社会名流,聚宴聚福楼,应大家之邀请,王垿挥毫作字,引得郑孝胥兴致勃发,这位恃才傲物,润笔费高昂,轻不为人写字的人,竟然为聚福楼写了一副对联“驱车偶过即墨路,买醉须登聚福楼”,一时海内传为佳话,聚福楼的生意,由此更加兴旺。 

        王垿的书法,在北京时已负盛名,《都门杂感诗》中所谓“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垿”即指王垿,“谭”则是京剧名伶谭鑫培。名噪京华,至青岛后尤胜过京都。王垿的书法,育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王兰舁书风雄浑劲健,自成一家,曾以诗、文、书号称“三绝”,被时人所尊崇。幼承庭训的王垿,楷书取法欧阳询和虞世南,深研《化度寺》、 《圣教序》等碑帖。终日临习,至老不倦。为应科举选士,始精心于“馆阁体”,入翰林院后,取“颜体”之刚劲雄厚,参“柳体“之清劲挺拔,书法雄厚清劲。特别在任抖晾实录大臣时,得以目睹历代名人书画真迹,认真研究各家精髓,综合各家之长,日夜研练,继承传统,着意创新,形成苍劲飘逸之风格,尤擅擘窠大字,体势神韵俱备。王垿书法最为常见也最为世人喜爱的是他的行楷书,且多为行楷对联。他的行楷书体用笔内敛,结体端庄,仪态闲雅,深合晋人“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艺术理想,清晰地体现出“中和“之美。他广泛学习汉隶以及魏、晋、唐名家之碑帖,精研用笔,旁参当时名家之长,融入时代审美风尚,自出机枢,终于蜕变出雅俗共赏的“垿体”。其书饱笔浓墨,挺拔道美,功力之深厚,非一般书家可望其项背。晚年随意挥洒,表现得更加丰艳流畅,筋骨适体,变化多姿,让人寻味无穷。书界评论,其书平正中寓险奇,圆润里见清劲,用笔方圆兼施,落笔藏锋呈方,收笔回锋呈圆,点画圆满,行笔爽快有力,厚重凝练,干净利落;字的结体呈长方形,平实端正,谨严匀称,气象沉稳通篇章法布局则沉静妥贴,精神饱满。京津等地求书匾额者络绎于门,商人尤多,王垿无不欣然应之。终年所书招额逾干件,而楹联条幅等倍之。有劝之订润格以示限制者。王垿曰:“予好书,非贪钱:若要钱,则人皆裹足不前,予字之传亦不广也。”居青二十年间,王垿所书匾额与日俱增。所题书匾曾有聚福楼、春和楼、瑞蚨祥、谦祥益、洪兴德、天德垿、裕长酱园、泉祥茶庄等。高密路同和祥绸布庄老板系莱阳同邑,当年求其书黑底描金匾额,幸存藏于其后人阁楼,乃岛城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完好商匾。而崂山刻石墨迹,则惟余崂山“明霞洞”匾额尚存。所撰崂山对联底稿,现亦不知遗存何处。惜哉!王垿书法亦有流传于日本者,日本人好书法,故多求王垿书。今现回流对联、条幅数件,均保存完好。居青后,时有求撰《墓志铭》者,王垿自言“一生不谀人,何为谀墓。”但又因求者孝恩不匮而不忍拒之。碑文大字,多求其书。近年岛城尚有发现贞节碑。虽然时过世移,匾书多已不存,但他执着于书法艺术的用心,深入平民社会的努力,乐善好施的义举,至今依然令人感念。 

        王垿成为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书法大家。清末民初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受其书法滋养的书家不在少数。近百年来,仅在王垿故里莱阳就有孙孟起,赵璞玉、王贯三、王垿弟子邓元泰和再传弟子邓晓川,与苏局仙合称“南仙北佛“的百岁老人孙墨佛等等,他们或亲聆王垿指教,或取法王垿,皆学有所成,并具书名,其中孙墨佛和孙孟起为受王垿影响较大而卓有成就的书家。 

        王垿的诗文,幼年出于父教。从政时无闲暇于诗,晚年定居青岛后,除在其“墨香斋”中,每晨挥毫泼墨,研习书法外,日夜吟哦,自谓“无家法,无师承“,藉诗抒怀。作品极多,着有《墨香斋诗文集》。近年搜集出王垿在青岛写的诗稿六册,共存诗三干五百一十九首,均以红格毛边纸毛笔正楷抄录。从这些诗稿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王垿的诗歌创作十分活跃,每日都有诗作,是位丰产的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充实,清雅闲澹,不尚靡丽,语言坦易,明白流杨,多为倾诉感贲的绪,反映社会生活矛盾,同情民众疾苦,表达时事现实,描绘人文自然,讴歌历史英豪。 
 
      1927年春,王垿于古稀之年,为其父兄谥号之事,曾回故里。士大夫最重身后谥名。公谥系由朝臣公议赐,私谥则由亲属、门人、乡贤耆宿共议决定,名为乡谥。但朝野同例,翰林出身者方可得谥日”文”,故其先父王兰异谥“文孝”,其先兄王塾谥“文勤”。其时,王垿阔别故里三十余载,故居依旧,人事皆非,亲友凋零,伤感倍增。抑郁回青,每谈人生如朝露,无计永年,始于学佛,坐禅而终。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甘日捐棺于青岛陵县路25号寄庐中,享年76岁。一九三四年春,归葬原籍莱阳,葬仪隆重,沿途近三百里,乡亲老幼倾巷恭迎灵柩,哀荣备矣!经桑梓耆宿共议,乡谥王垿公谥号“文贞”,勒石树碑为“一代完人”(残碑现存莱阳故里),一门三翰林,得以名彪青史。 

        岁月易逝,艺术不朽。先贤之风,山高水长。王垿勤奋严谨之治学精神、书法艺术之风格,给后人留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记忆。他独特的书法艺术造诣,书学研究的功绩,必将在中国书法艺术长河中留下不朽的足迹。
 
(文章来源:《青岛画报》2011年第03期)


首页   |  关于美术馆  |  艺术家  |  书画名作  |  展览  |  新闻动态  |  联系我们

电话:13906398808  13954221152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昌乐路1号乙-16
Copyright 版权所有 2022 青岛英德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10635号-2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