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千秋 厚德流光——王垿的生平与艺术
王垿是清末的高官,官至法部右侍郎(官位二品),政治有声;他又是一位教育家,出任过国子监祭酒;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时有“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的美誉,其书法被称谓“垿体”。
清朝莱阳王垿的书法
王垿,字爵生,号杏坊,晚号寄叟、望石樵者,祖籍是莱阳市穴坊镇蚬子湾村,其父王兰升,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其兄王塾,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后署广西桂林府知府。王垿于33虚岁时中进士,升翰林院庶吉士,所以王氏家族在莱阳有“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之称。
王垿:顺兴楼里的民国书法家
1933年的冬天,76岁的王垿(xu,音“序”)在青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这位前清的法部侍郎在庚子国难期间曾忠心耿耿地追随逃难的慈禧与光绪。王朝最后的几年里,他亲自审判过革命党人汪精卫。而作为一名书法家 ,他亦是名声赫赫,当时的京城流传着“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