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深处 ——郭怡孮绘画艺术论
中国花鸟画的源头在哪里?是搞中国画史的专家探讨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花鸟画成熟的五代宋初,即已分出“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两条路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绘画工具材料性能的自觉,这两条路径的分野越来越明显。大体上水墨花鸟走的是野逸一路,工笔花鸟走的是富贵一路。
表现大美——读郭怡孮的花鸟画
怡孮说:“个展是一个画家暴露无遗的全面展示,要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我把筹备这次展览如同迎接诞生一个新的自己一样珍重。”他对待个展这种严肃认真以至带有神圣意味的态度,我在他展前举办的观摩会上感觉到了,
地上的星空
花好何須問名字
在郭怡孮花卉畫集頁十二有一幅花卉、花瓣呈尖三角形,標題是“花好何須先知名”,這和我的作畫熊度是相近的。我一向主張,大自然造大自然的花,畫家應當造畫家自己的花。畫家的畫是什麼花,是不必和自然牽扯在一起的,不然看照片就夠了。
蓬蓬勃勃的生命赞歌
作为一位道艺兼修,理想思考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学术成果和创作实绩相互映发的优秀画家与美术界领导,提出了“大花鸟”的概念,认为面对着与昔日全然不同的文化语境,应该“站在世界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中国画” 不但要使今天的花鸟画具备前人所不曾具备的“大视野”、“大境界”,而且还要有一种“大语言意识”,
在精神的空間裏開拓
從西方現代藝術的沖擊中,郭怡孮找到了借用之力。令人玩味的是郭怡孮沒有把自己的注意力過多過久地停留在西方現代藝術語言上,首先沒有為平面化與構成多費精力,更沒有如多數同齡人一樣把冥思苦想的結果放置在一些簡單的藝術詞語的生造上。
开创花鸟画的新纪元 ——就时代品格论及郭怡孮
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在当今中国画坛,较之人物与山水,写意花鸟画的开拓,即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志的转换最为艰难,更谈不上完美显示出当今这个时代的精神风尚。